本文摘自《建国后的贺龙》刘秉荣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49年10月1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和决定进军大西南的若干问题。
大西南为川、滇、黔、康、藏诸区域,那里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的大后方,更是重要物资供应基地。1949年春末,国民党政府拒绝和谈,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蒋家百万兵。而蒋介石仍幻想割据西南,企图以胡宗南、白崇禧、宋希濂集团各部为后盾,以西南地区为基地,以秦岭、巴山、巫山、武陵山为屏障,固守一隅,争取时间,等待国际事变,尔后东山再起。蒋介石以白崇禧集团和粤系余汉谋部队组织了“湘粤联队”,阻止解放军进军两广;以胡宗南集团和川陕边部队扼守秦岭、巴山,防止解放军入川;以宋希濂集团和孙元良兵团布防川湘鄂边,防守川东门户,并把若干个军摆在川康云贵境内机动。蒋介石认为:中共军队入川,一定会从北面或东面,尤其是北面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川贵边方面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大兵团行动极为困难,而且白崇禧集团又集结在湘桂地区,共军绝不会舍近求远去打白崇禧。而川北方向既有陇海路又背靠解放区,补给问题好解决。且从6月开始,解放军在陕南、鄂东活动频繁,这更加深了蒋氏的判断。于是,蒋氏把防御重点放在川北和鄂东,除在秦岭主脉构筑主要防线外,又沿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线构筑第二道防线;在川鄂边,除布防了宋希濂集团和孙元良兵团外,又将罗广文兵团置于南充、大竹地区,准备向北或向东机动。蒋介石命令白崇禧、胡宗南及川境诸将,密切合作,背靠云贵,组成“大西南防线”。
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企图看得十分清楚,他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对白崇禧集团及西南各敌,应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动作,断其后路,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在作战部署上,确定将第二野战军之四兵团归第四野战军指挥,1949年10月间与四野其他主力攻占广州,继尔迂回包围白崇禧部,聚歼敌于广州境内,尔后出昆明。二野主力在广州解放后,于广西作战的同时,以大迂回大包围的动作,从东南面直出贵州,进占川东、川南,切断胡宗南集团和西川康诸敌退往云南的道路;第一野战军的部队积极吸引和抑留胡宗南于秦岭地区,待二野断敌退路时,再迅速南下,由北面越过秦岭,追击胡宗南集团,会同二野主力聚歼其于四川盆地。
对毛泽东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与会者皆赞同。当毛泽东问贺龙带一野哪支部队入川时,贺龙说:“十八兵团现在在秦川和天水一带,处在入川比较方便的位置,我带十八兵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