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粟裕为啥不执行毛主席的渡江战略

发布时间:2010-12-15 07:0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总前委成立,刘、陈、邓“临机处置”“二黄”

  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判定当前的淮海战役已不仅在预想中而且在事实上成为南线作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故而电令:“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常委刘、陈、邓“临机处置”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独立分析,决心围歼“二黄”——黄百韬、黄维。

  11月22日,淮海战役进行到第17天,华野全歼了黄百韬兵团,佩着“‘铿’字第一号”胸章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百韬,在指挥所被打散后,带着少数随从逃到小黄庄东北的旷野里,撕碎了蒋介石最后空投给他的“坚守待援”的亲笔信,开枪自杀了。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毛泽东致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从此时起,淮海战役重点转移到南部战场。刘、陈、邓集中全部精力对付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拥有4个军11个师共12万人马,一律美械装备,半摩托化,光是十八军就有500余辆汽车。从兵团司令到排长,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埔军校、陆军大学或军官学校毕业生,作战极为顽强。

  对于打黄维的困难,刘、陈、邓是有足够估计的。刘伯承说:“讲士气还是那句老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打蒋介石的第一流部队,则更需要讲战略战术。”邓小平一再表明“破釜沉舟”,不怕“倾家荡产”,哪怕中野部队打光,也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陈毅的胜利信心更加坚定,他想到他这个兼华野司令员拥有的实力——打黄维不光是中野的13万人打12万人,还有华野部队,华野主力虽然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伤亡较大,但部队不断扩大,不仅可阻援打援,还可直接投入作战。只要中野需要,他要人有人,要炮有炮。

  对黄维的作战,其实早在10月中旬就开始了。刘伯承留在豫西,指挥二、六纵队,拖着黄维往西边走边打。直到陈、邓率中野4个纵队攻下郑州,解放开封,继续东进时,蒋介石才知上当,急令黄维东返,向徐州开进,夺回宿县,增强淮海战场实力。刘伯承命令二、六纵队赶到黄维前头,正面阻击,破坏黄维通路上的桥梁道路,并在阜阳、太和、涡河、浍河一线层层阻击敌人,歼敌一个主力团。黄维一见这般情况,感到有点不妙:过去华野、中野都是分头作战,这次靠拢会合,统一行动,必有统一指挥、统一意图;过去中野对他十二兵团作战多用侧击、尾击,这次正面阻击,逐步后退,好像有一个预谋正在实施。黄维算是一个有经验的指挥官,他发现此处地形甚为不利,皖北多河道,从蒙城到宿县,就有淝河、解河、浍河,障碍重重,一旦离开蒙城,涡河又成后路,如解放军沿河包抄,将陷于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于是,他违反了蒋介石的命令,不向宿县攻击前进,改道往东南到蚌埠、固镇间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会合,再协力北进。

  刘、陈、邓已看清黄维的处境,于我十分有利,就一面向中央报告请示,一面先行“临机处置”。积极布置诱歼黄维,让他“钻口袋”。陈毅亲自拟“AAA”(即刻到)火速电报,请华野即派3个纵队的兵力于当夜赶到宿县南、固镇东,以加强兵力,隔断黄维去宿县及固镇的去路,隔断他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的联系。中野以强大部队由浍河以南地区向西出击歼敌。24日凌晨,刘、陈、邓接粟裕回电,部队已布置到位。刘、陈、邓立即命令浍河南北我7个纵队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24日下午6点多钟,黄维兵团全军被我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15华里宽的地区内。

  战场也有喜剧。在中野围歼黄维的后期,各纵队伤亡颇多,敌人凭“汽车城”等坚固阵地顽抗时,华野继派7个纵队之后,又派第三、第十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的两个炮团加入围歼黄维作战,而带队的指挥员又是善于用炮的陈士榘。陈毅发给他和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两个重要指示:一是“中野为了跃进大别山把重武器丢了。这次打黄维,一定要把华野主要炮兵全部拉上去,保证战斗胜利”。并要陈锐霆亲自去南坪集联系。另一个指示是,将“黄维兵团的全部装备都给中野”。陈士榘在包围圈东边指挥中野六纵、华野三纵等主力参加总攻。迫击炮、榴弹炮齐袭,打死3000多敌人。黄维兵团分散突围全部就歼后,陈士榘、陈锐霆又接陈毅指示:黄维的东西,华野部队一律不准拿,华野各纵队战斗结束后即时归建。结果,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只得“两手空空”而回。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