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和捕捉战机,配合华野作战
1948年8月16日,刘伯承、陈毅收到军委发来的电报,电报内称:“九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作战,需要你们的有力配合……”济南远在山东北部,中野部队如何能给予“有力配合”?刘、陈当即着手寻觅和捕捉战机。
战机出现了。根据电报破译、实地侦察和材料判断,国民党军新组建的十二兵团(以整编十一师为骨干,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吴绍周)派出十师、八十五师由确山护送大批军用物资经泌阳到唐河,支援豫西南孤立的城市南阳。南阳守敌王凌云则由南阳出发至唐河接运。国民党军十二兵团的十一师和三师准备向解放区的方城、叶县间进犯,来掩护这一运送和接运行动。刘、陈决定发动宛(南阳)确(确山)战役,牵制国民党军华中部队增援济南。
9月16日,刘伯承、陈毅、李达向中原野战军直属各纵队发布了发动宛确战役的命令。同一天,济南战役打响。
白崇禧分析各方面的情报后,当即下令十二兵团停止向南阳运送物资的行动,并将十师、八十五师收缩至驻马店集中,十一师、三师停止向解放区进犯,以防解放军各个击破。济南战役进展顺利,在打援方向没有开火的情况下于24日全歼守敌10万余人(含起义部队2万余人),实现了“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目标。陈毅非常高兴。
当济南城内还在激战时,粟裕和张震就向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发出电报,建议进行淮海战役。9月25日,刘伯承、陈毅等详细研究后,复电粟裕并报军委:“我们同意立即进行淮海战役”,并提出了在鲁西南的四、八两纵队机动作战等意见。他们还主动建议:根据中原特别是豫西的态势,中原野战军打算以分散歼敌的方法,在江汉地区歼敌一部,牵制西面的敌人,来配合华野的作战。
中央军委在接到粟裕、张震及刘伯承、陈毅等的电报后,毛泽东亲拟电文,复电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间为目标。”然后第二、第三个作战分别歼灭两淮及海州之敌。这样有利于“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
10月11日,中央军委的电报到达时,邓小平已从平山县西柏坡回到中原局。刘、陈、邓立即研究对军委命令的执行方案。陈毅很有预见地说:“蒋介石在这几个月内是要拼命挣扎了。8月初,蒋介石就说过:如果不能在长江、黄河之间打开一个局面,则非垮不可。中原大地将有大仗要打了!”
经过反复慎重研究,中野决定投入强大力量攻克郑州,以调动孙元良兵团西援。他们的部署是:刘伯承坐镇豫西,指挥中野二、六纵队和地方武装在江汉、桐柏等地区分散歼灭敌人,以牵制吸引黄维、张淦等兵团尽可能远离东线战场,并以陕南部队伪装主力,以使敌人误认为刘伯承率中野主力仍在豫西;陈毅、邓小平则率中野一、三、四、九等4个纵队,并有豫西、豫皖苏部队及华北十四纵队配合,东进直指郑州,威胁徐州敌人,保障华野作战。如此强大的机动部队,宽广近1000公里区域的战略与战役的积极配合,实属罕见。
中央军委对刘、陈、邓的这一部署给予充分肯定。在这一部署和华野一系列部署的基础上,淮海战役的部署迅速出现战略性的飞跃。中央军委10月22日的电报指出:白崇禧部黄维、张淦两兵团,被我中野二、六、十纵队吸引到桐柏山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回头进到黄泛区,威胁东面华野之行动,且有利于陈毅、邓小平在攻郑州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行动,协同华野三纵、两广两纵队,不但牵制孙元良、刘峙全部,而且可牵制邱清泉、李弥一部。在攻克郑州,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坏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徐州集团)全军于孤立地位,逐步形成“大淮海战役”。
10月31日,粟裕在华东野战军部署完毕时,发报给中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在11月1日发报告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受陈、邓指挥。”这样,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达到一体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