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粟裕为啥不执行毛主席的渡江战略

发布时间:2010-12-15 07:0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毅、粟裕叱咤中原、淮海战场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实施淮海战役。图为指挥总前委合影。

  1947年12月上旬,陈毅赴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参加中央十二月会议。1948年1月7日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与他多次促膝深谈,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前景作了切合实际的估计。此后,陈毅到中原,一路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随后在中原、淮海战场上,他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一起,运筹帷幄,指挥了中原、淮海、渡江等战役,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石。

  粟裕论兵,陈毅支持鼓励粟裕,向中央“斗胆直呈”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这是陈毅应召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中共中央驻地汇报工作并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于1948年1月27日前后写的一首《失题》诗。陈毅在毛泽东身边住了一个多月,参与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信心满怀,兴奋而归。全诗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其最后一句“稳渡长江遣粟郎”,是指毛泽东对南线战局的设想,拟派粟裕于1948年5月率华野一兵团(一、四、六纵队)先遣渡江一事。

  陈毅离开杨家沟时,毛泽东亲笔写下一份手令交给他: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这样,渡江跃进的战略方针和方案就正式确定了。

  令陈毅没想到的是,在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期间,粟裕要改变中央已决定的渡江跃进战略。陈毅一时难以理解粟裕的想法:这样有理论阐明、有实践依据的布置周详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席亲自主持,并和你我反复商量同意的战略行动,你为何要改变呢?!在陈毅去中央参加会议的两个多月中,粟裕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断,把1948年的南线作战重点从“渡江跃进”完全转变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粟裕对陈毅说:“现在我们一兵团的一、四、六3个纵队,装备火力并不比蒋军的头等主力差了。今后在主要战场上,无非是两种作战形式:一种是和敌人重兵集团运动作战,突然包围整师整军的敌人。现在蒋军主力都学会了在野战中利用村镇迅速构成防御阵地,一个整编师一昼夜能筑两三千个地堡,使我们的运动战变为攻坚战。这就需要有强大火力才能攻歼。另一种是对重兵防守的城市攻坚作战,当然就更需要有强大火力配备的部队。”

  粟裕接着说:“可是这种部队作战,对战争的贡献大,消耗也大。弹药、兵员、粮食虽然可以部分取之于敌军和敌区,但大部分还是要取之于解放区的后方。去年三路大军外线出击(除刘邓大军外),实际上还是半后方作战。我们还得靠晋冀鲁豫薄一波的支援,山东的支援。”粟裕继续说:“然而一、四、六纵队8万多人一旦下了江南,便完全是无后方作战。刘、邓跃进大别山,因雨季水大把重武器都丢下了。我们去江南,重武器也得丢下,到江南也没有后方的弹药补充,第一年又不可能打歼灭战,所以不大可能大量缴获敌人弹药。一个火力配备很强大的兵团,突然降为只有轻武器而且弹药不足的游击兵团,这不是用其长而是舍其长!”

  粟裕郑重地说:“而中原少了3个火力强大的主力突击部队,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陈毅反驳说:“可是一、四、六纵队直插江南,将能调动蒋军二三十个旅呀!”

  “这我算过了。”粟裕沉静地说道,“中原战场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有蒋军五军、整十一师的王牌主力,有七军、四十八军的桂系主力,加上平原交通便利,增援快速,我们下江南,如能调动这四个军中的一二个,那当然好,然而事实上不可能。”

  “不可能?为什么?”

  “五军、十一师的优势是摩托化重装备,运动迅速,火力强大。这样的部队是不会调到江南水网地区去的。到江南他们的优势将全部丧失,蒋介石不会这样做。”

  “广西军呢?”

  “老蒋好不容易把他们调离江南,是不会轻易‘放虎归山’的。而战斗力差的旅,调走二三十个,也不能解决中原的困难。”

  陈毅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了。粟裕对中央“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的意图慷慨陈词,认为我军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人主力,就急忙跃进江南,则江南在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能够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我江北主力分兵江南削弱的情况下,中原也不大可能迅速变成巩固的华北。跃进大别山和中原,确实是避我军之短扬我军之长。而跃进江南,对一兵团这样一个对于重装备运用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来说,反而是丢弃其所长。8万多人楔入敌人江南腹地,边打边走,可以给敌人一定的震慑,打乱其整个部署,调动中原战场上一些兵力。而我方呢,在无后方作战的情况下,势必遭敌人堵截围追,转战江南数省,损失不会少于5万人。粟裕又动情地说:“把到江南游击要付出的5万人伤亡减员的代价用在中原战场上,完全有把握歼灭敌人三十几个整编师10万兵力。中原以至全国的战局都可能改观!”

  陈毅被说服了,并欣赏起粟裕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言的勇气。然而他也知道,毛泽东可不是轻易放弃自己主张的人,更何况是关系全国胜利大局的战略主张。向毛泽东去强调到江南后的困难,岂不会被看做是畏缩?但是,粟裕的考虑是符合实际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应该支持他,鼓励他!

  4月18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电文长近3000字,除对陈毅陈述的那些意见外,更增加了对淮河到长江间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对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多路坚强的远殖游击队等意见。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放松”。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亲自拟电文请陈毅、粟裕“为商量行动问题”到中央来开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听了粟裕的意见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到8个月内,暂不去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