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陈毅发出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电报,谈他对几仗未能打好的看法,以及他对粟裕的评价。电报中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8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陈毅、粟裕和饶漱石的电报,认为陈毅8月6日的电报“所见甚是,完全同意”,“七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七月分兵”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不同意见的讨论,促使粟裕深入分析华东以至全国战局及其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当时正处在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过程中。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转入战略进攻,敌人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但是,敌人在兵力数量上仍然占有优势,因而在局部地区(例如山东)仍可保持强有力的进攻。所以,我们的战略进攻有自己的特点,而不能和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反攻形势一样,完全以压倒的优势把敌人一直压下去。我们的基本方针是把战争引向蒋管区,打乱他的战略部署,不断消灭他的有生力量,不断扩大解放区,缩小蒋占区,争取我军的全部优势,最后达到消灭全部敌人、取得革命完全胜利的目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几仗没有打好就忽视“七月分兵”以后取得的胜利,更不能由此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在前进道路上还有困难和曲折,而不能过分乐观。南麻、临朐两仗没有打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整个局势的可以乐观与当面情况的仍然严重混淆起来了,产生了轻敌骄傲情绪,总想来个“空前的空前”胜利,放松了主观的努力,造成了某些错误。
粟裕认为,从9月到12月这几个月,是由敌强我弱转为敌弱我强的关键时刻,全国战争形势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的歼灭战将进一步向更大规模发展,这可能是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孟良崮战役以后,我军一直没有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就是因为敌人在多次遭受我军歼灭后,兵力已大为集中;如果我们不能集中更大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则战机势必难寻。我们必须适应战争发展的新形势,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推动战局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一个月以后,9月3日,在外线出击的紧急进军途中,粟裕在华野直属队干部大会上作《关于七月份作战检讨和今后反攻形势的报告》,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的阐述,对“七月分兵”以后的经验教训作了理论的概括,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