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图书广告植入:读书还是看广告?

发布时间:2010-08-16 09:21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畅销书《奋斗乌托邦》因为是热播电视剧《奋斗》的续集,引来了三家赞助品牌,赞助费用分别达到300万元。当然,这300万元不仅是植入式广告的费用,还包括插页和其他广告费用。在书中,某一国外服装品牌成为女主人及其他人物的日常穿着。整个品牌贯穿小说始终,让人过目难忘。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藏地白日梦》一书,作为一本纯文学小说,一家医药公司在写作之前赞助了作者10万元人民币。作为回报,小说中作者三次对这个企业所用的原材料进行了描述……

 这就是目前图书出版界图书植入式广告现象。继电影、电视、音乐、话剧、游戏之后,植入式广告已经悄然进入图书领域,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作为兼有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图书,充当了商业广告的媒介,这是不是精神文化领地最后一块净土也被占领的信号?其实,这种心理,我们大众读者都存在,谁不希望我们的阅读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享受?在图书中,充斥商业广告,难怪广大读者质疑:我们是在读书还是在看广告?

 大众图书中植入广告,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法律条文对此作出界定和说明,而且,利用植入式广告手段的人还认为,“之所以选择文化作品做软广告,是因为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还能打擦边球。”无疑,这对广告主的营销策略和商品利益是极为有利的,但是,他们的商业目的达到了,大众读者阅读的权益却有了损失——翻书也能“被”广告,作家收钱,为什么让读者埋单呢?有的读者忧虑地说,不知道以后出版社和作家会不会创造新的利益链,动不动就广告分成、广告植入?

 图书中植入广告,是一个营销问题?还是一个文学问题、艺术问题?这的确挺复杂。今天,我们的文学艺术产品,以及其他一些精神产品,正处在一个日益受到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化影响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本图书的文学品质会不会受到影响,如何保持文学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纯洁性,这不能不令人思考。

 在文化艺术产品中,我们当然不可能只强调精神上的追求而回避经济上的追求。但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就是只有经济上的追求,而无精神性的要求和渴望。其实,摈弃一切功利化、商业化的因素,保持文化和精神的尊严,这种理想纯粹的状态,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有的文学评论家说的好:“有深度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立性,与普遍的畅销商品保持着距离,具备着怀疑和批判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大众消费相背离的。比如说如果有一本调查当代消费的理论著作,如果植入的都是香水或是豪宅的广告,它的操守本身就值得怀疑。”

(作者:袁跃兴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