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毛泽东对庐山会议的最终态度

发布时间:2010-06-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胡乔木和曾希圣

    胡乔木自1941年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庐山会议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他与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矛盾纷争主要表现在对《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的争论上。按照原来的安排,会议开半个多月,通过一个会议纪要性的文件就结束了。文件起草小组成员,毛泽东原来指定五个人:胡乔木、杨尚昆、陈伯达、吴冷西、田家英。7月13日,毛泽东建议起草小组增加陆定一、谭震林、陶鲁笳、李锐、曾希圣、周小舟,起草出《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据李锐回忆:谭震林和曾希圣是“大跃进”时的带头人,但他俩不是主要起草人。

    从17日起,在讨论《议定记录》时,一些人有意见,主要集中在胡乔木执笔的《关于形势和任务》上,认为对“大跃进”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达得不够充分有力,缺点写得很具体,认为这样传下去要泄气,影响计划的完成。《关于形势和任务》中写到的缺点有三条:国民经济的某些比例失调,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命令主义和浮夸作风。

    曾希圣是起草小组成员,对这一段写法也不满意。他在19日的小组发言中认为,安徽最大缺点是刮了“共产风”。下面干部对于缺点的看法,“好比玻璃上滴了一点墨水,一擦就掉了”。“至于去年工农业比例失调,我不承认。工业、农业不都是增产很多吗?工业内部的比例是有些失调,但是我的看法很乐观,不经过这样的大演习,我们受不到这样的教育。”

    曾希圣作为起草小组成员,对《议定记录》提出批评,格外引人注目。从他发言中为“共产风”辩护和对工农业比例失调的否认看,矛头是指向三条缺点的。

    由于这时彭德怀的信已经印发出来,20日后讨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到彭德怀的信上。这样,胡乔木和曾希圣的纷争初一爆发,未曾展开就转向了。

    吴冷西和吴芝圃

    吴冷西虽然没有正式的毛泽东秘书之职,但1956年后经常参与为中央政治局起草文件,跟随毛泽东左右,庐山会议时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等职。没有史料反映他在庐山会议上与地方负责人有过什么纷争。不过,会前他与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的矛盾还是有迹可循的。

    1958年10月底,吴冷西和田家英奉毛泽东之命到河南新乡地区蹲点调查。11月5日,两人在专列上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吴冷西着重汇报了修武县委书记提出的问题。修武县委书记对一县一社的全民所有制和供给制有忧虑,担心如果公社实行了全民所有制,灾年会闹饥荒,丰年会因谷贱伤农。毛泽东认同修武县委书记的看法。当他们汇报到有些公社搞集体住宿时,毛泽东很生气地说:那种搞法不是给国民党对我们的诬蔑帮了忙吗?要禁止拆散家庭。

    在随后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11月10日,毛泽东批评了河南省提出的要四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说他们马克思主义“太多”了。此次庐山会议讨论时,毛泽东就一些地方出现的拆散家庭的极左做法提出批评。后来在1962年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第一次郑州会议对吴芝圃作了批评。

    从上述看,吴冷西等的汇报,是河南省委负责人在会上遭到批评的重要原因。吴冷西也认为,他们的调查结果对毛泽东不无影响。虽然没有材料表明吴冷西和吴芝圃在庐山会议上有过纷争,但两人就“大跃进”中一些做法存在分歧,并且将这种分歧展现在毛泽东面前,是可以推断的。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