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机构改革减冗员为何这么难

发布时间:2009-09-21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建邦

佛山市顺德区16日启动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将原来41个机构减少到16个,三分之二的机构被合并精简。顺德区官员表示,改革将不会以牺牲干部的利益为代价,在人员调整上按照“人员不降级、编制不突破”为原则进行,“关键不在于减了多少机构,减了多少人员,而在于充分调配人力资源”,因此,编制和公务员数量不会大幅度变化。

去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机构实行“大部制”改革,让人们看到了精简机构的希望。中央政府实行“大部制”改革,无疑将带动全国各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使全国各级政府来一个机构、人员“大瘦身”。但是,从当前各地方政府已有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来看,冗员却不见得都得到有效精简。

机构改革、机关“瘦身”是个老话题了,可纵观前几轮的机构改革,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机构越改越臃肿,机关人员越改越多。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二:

一是行政机构愿做加法少做减法。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会与上级政府相对应。以致于有人戏称,地方政府除了没有外交部,其余的机构设置与中央政府机构几无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似乎习惯于只做加法,导致地方政府行政机构越改越多。例如,中央政府在上一轮机构改革中,中央政府增设了国资委,地方政府随即也相应增设了国资委;中央政府设立了发改委,将有关部门并入发改委,可有的地方政府虽然也相应地设立了发改委,该归并的却没有并,结果导致地方政府行政机构越改越多,越改越臃肿。

二是随意增加副职。此前,有媒体披露某些地方政府副县长、副秘书长成堆的情况,说明地方政府随意增加副职,已经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通观各地,随意增加副职,一则是为了平衡人事关系,甚至是为了安抚官员,无原则地增加“乌纱帽”;二则是某些地方官员出于权力寻租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批发”“乌纱帽”。在某些地方的行政机关里,甚至出现了“官多于民”的怪事。

三是擅自设立行政机构。名目繁多的这“办”那“办”,差不多成了地方政府的流行病。某些地方政府办理某项专门事务,或为便于协调,或为集中力量,或是为了凸显其重要性,于是乎一个“XX办”就应运而生了。其实,政府增设这“办”那“办”,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本没有编制方面的顾忌,很多“一把手”一拍脑袋,顶多是通过一个会议几个领导坐在一起议一议,一个“办”就成立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设立这“办”那“办”,往往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一个临时办事机构一旦成立,想撤销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很多临时机构后来就成了一个常设机构。

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管理效益低下,机构改革积重难返,业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痼疾。难怪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政府成本高,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更何况还难谈“廉洁”二字。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经指出,我国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而日本为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美国为9.9%。

并机构,减人员,目的在于提高机构的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打造更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精简机关人员,自然会触及到需要精简的干部切身利益。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有的时候,个人的利益会受到触动和调整。机关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需要“格外呵护”的特权阶层,仅仅因为是干部就“不能动”,于理不通,于情不顺。“大部制”改革涉及部门和人员较多,解决机构调整中的诸如冗员精简、人事安排等重点难点问题,既需要改革者按照中央精神大力推进的政治魄力,也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妥善应对,用智慧化解矛盾,务求取得“大部制”改革的实效。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