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温柔审计”呼唤李金华式“审计风暴”

发布时间:2009-06-27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分组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部分人大常委批评“太温柔”(见《东方早报》2009年6月26日)。

 人大常委批评审计报告“太温柔”表现之一是,在审计报告中出现过多的 “某集团”、“某领导”的称谓,而没有指名道姓。应该说,人大批评不无道理。在前不久,审计署发布2009年第4号审计报告披露,河南、甘肃等10个省市财政和有关主管部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数额达5873万元用于建房买车(见《新京报》2009年5月21日)。然而,10省市区却没有具体点到哪个地方哪个部门。面对一个问题,只使用“某个单位”、“某个部门”只能令人瞎猜,既对出现问题单位改正毫无帮助,也对警醒其他单位毫无裨益。

 那么,使用“某个单位”糊涂概念的“温柔审计”从哪里来?人们知道,李金华主政审计署刮起“审计风暴”后,审计署及李金华本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温柔审计”现象是否迫于审计压力有待审计部门的自我反思。但人大常委及公众批评“温柔审计”的背后,其实是呼唤“李金华式”一如既往承传。

 李金华主政审计署的铁腕作风赢得主流民意的肯定。李金华那句“当好国有资产的看门狗”激励着审计署上上下下投身审计战场。人们记得李金华多次审计风暴,其中,有一次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一个个指名道姓和盘托出,直逼这些有权有势的部门不得不向国务院检讨整改,坚定公众的反腐信心,也为公众民主监督政府机关提供了依据。因此,公众怀念“李金华式审计风暴”本质上是怀念“铁面审计”。

 而今,“温柔审计”的出现令人对审计变味变调出现诸多解读。

 审计之所以不能含糊,乃因是鉴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负责人经济清楚与否,资金运营正确与否的一个权威依据。审计扎实,那么财政资金流向如何也会一清二楚,一旦审计糊涂,搞“大概审计”或“温柔审计”,那么,公众就难以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还会助长一些单位违规乱纪行为。因此,强调“铁面审计”,就是不要被人情挡住了“审计之眼”,被关系捆住了“审计手脚”。

 “铁面审计”是要得罪人的。这一点,不但主政上届审计署的李金华非常清楚,广大公众也同样明白。但惟有这种得罪的出现,才能警醒各级官员,握紧个中的财政大权,使权为民所用。审计得罪人越多,监督官员的工作才有力度;反之,审计越温柔,甚至与被审计单位经常“友好往来”达成默契,那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审计呼唤承传“李金华风暴”就值得期待!

(作者:亦菲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