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余秋雨“捐款门”缘何如此复杂

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早说呢,余秋雨捐款这事黑的白的不可能扯得那般复杂。先说余秋雨吧,如果捐了,铁证自然少不得的,关键时刻拿出来并不存在什么困难,除非他有意激怒公众。再说受捐单位吧,受人捐赠,关键时候站出来替人洗个清白,此乃应有之义,如果受捐而故意憋着不出声,怎么看都有那么些不够仁义之嫌。

 终于等来了 最终消息。余秋雨原来确实有意捐赠20万元,但限于这些钱无法实现建校初衷,于是改捐书籍。而捐书籍又涉及当地学校撤并,于是这事又拖了下来。最最关键的是,余秋雨与都江堰教育局之间没有明确的协定,而是口头意义的“君子协定”。按照有关方面的介绍,类似“君子协定”在当地还有不少。这般看来,如果后面的捐书按照这番设定,余秋雨似乎可以成功解开“捐款门”这个公众之套了。

 正是由于这个“君子协定”,余秋雨可以义正辞严,但又确实拿不出过硬的物证。而有关方面迟迟不出面予以澄清,很难说没有此前诺而未捐事件的残存阴影。抛开余秋雨,近年来,类似诺而未捐的现象绝非个别。有的当着镜头的面高高地举起了承捐金额的大牌子,赚足了眼球,收藏了掌声,赢得了美誉,可转过头来就不卖账,叫起了这苦那苦,总之一条,不捐或少捐。

 因应诺而不捐的现象,一些受捐单位想尽了办法,比如上门催讨,比如公开曝光,但效果并不理想。终其原因在于,慈善过于偏重于道德意义,往往忽视了严格法律程序的积极意义。所以,受捐者往往很容易相信承诺,而鲜见唱黑脸,当场立字为据(签协议)的严肃表情。结果这些承诺往往只能管住真正的君子,却管不住那些打马虎眼的小人。

 余秋雨是位文化名人,对于其个人道德或许可以更为看重一些。透过“捐款门”,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拘泥于余秋雨本人的是非对错,而应从此事件中洞察慈善募捐过于偏重表面口头约定的弊端。我倒是觉得,余秋雨的“捐款门”本就不应成为一扇“门”,假如余秋雨在诺捐后立字为据,即便是改为捐书,许下数目、日期,这一点应该不难。当然,这需要受捐单位唱“黑脸”,也需要承捐者抱着更为诚恳的态度。(几又)

 

 原题:余秋雨"捐款门"直击慈善"君子协定"之弊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