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就怕被颠覆的不只是报道

发布时间:2009-06-13 16:15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何耀伟 

近日,两条先黑后白的颠覆式报道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也让笔者按捺不住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探究竟。

一条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昆明“小学女生卖淫案 ”,6月2日有报道称“警方判定小学处女卖淫”,从纸媒到网络一片口诛笔伐之声;6月10日,公检部门公布了调查结果,认定小学生存在卖淫行为,其父因作假被拘留,事件性质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舆论一片哗然。

第二条是“交警拒助被抢女事主”案,6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就执勤交警拒助被抢女事主事件通报称:当事的执勤交警在接到被抢女事主的求助后主动作为,不存在个别媒体报道的拒绝女事主求助的问题。

媒体在炒作新闻热点、吸引读者眼球中的断章取义、急功近利,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但不适当地引导了公众对社会事件的误判,引发了不必要的社会情绪,也加大了执法部门取证、断案的难度,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已经成为媒体患上的“精神结石”,亟需加以关注和遏止。

报道新闻事实、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能和责任,这对公众了解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公平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吸引读者而进行炒作,匆忙依据掌握的有限甚至未经核实确认的“事实”开始“报道”,“酒不够,水来凑”,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合理想象、有意误导,唯恐情节不离奇、细节不煽情、内容不刺激,既有意无意忽视丢弃了新闻报道最根本的要求——真实、准确、客观,也有违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从业道德,会引发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长此以往会影响公众对舆论监督的信任程度,甚至动摇整个新闻行业的基石。

从法律角度而言,证据才是认定事实真相的唯一依据,媒体根据有限情况轻率地在报道中下结论、下断语,很可能与将来认定的事实有悖,以致沦入前后矛盾、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而且,被不当引导的社会情绪,很有可能转化为对执法部门的压力,以致发生干扰司法的可悲后果。这是媒体良性发展的极大阻碍,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绊脚石,是我们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不愿看到的现象。

在笔者看来,那些为了迎合读者、迎合网民,丧失了原则的媒体;那些只关注利益最大化,不讲道德和修养的媒体,终将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会被受众和市场抛弃。媒体只有坚守文化品格,做到引导而不迎合;正确处理好报道与炒作的关系,做到既有激情又有理性;处理好关注度与品位的关系,做到传播大众化而不是媚俗化,才能化解因盲目炒作而患上的“精神结石”,真正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化公众、监督社会的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何耀伟)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